111考研网

常用工具:学信网 | 学籍查询 | 学历查询 | 学位查询 | 学信档案

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邓德会研究团队

2024-08-04来源:网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ARVPkzxPnYx05SP4ayZqg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邓德会研究团队2024年大学生夏令营第一轮通知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组群),邓德会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组群)聚焦能源小分子催化转化方面的基础科学与工业应用研究,针对能源革命和国家“双碳”目标,围绕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转化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挑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在催化材料、催化过程和催化概念上的创新,成功实现了系列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在温和条件下的高效催化转化。目前团队成员共82名,其中职工15名,博后17名,研究生50名,是一支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在Science、Nat. Catal.(3篇)、Nat. Nanotechnol.、Nat. Synth.、Nat. Commun.(8篇)、Joule、Chem(4篇)、Matter(2篇)、Chem. Rev.、Sci. Adv.、Angew. Chem. Int. Ed.(12篇)、J. Am. Chem. Soc.、Adv. Mater.(4篇)、Energy Environ. Sci.(5篇)、Natl. Sci. Rev.(3篇)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5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论文77篇;申报国内外专利142件,其中国际/PCT专利28件,专利许可给企业4件;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英国bp公司项目、辽宁滨海实验室工业示范项目等。相关研究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等。团队荣获大连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22)、大连化物所“标杆实验室”、大连化物所科技创新团队奖(2022)、大连化物所安全工作先进集体(2022、2024)等。(研究中心研究方向示意图)聚焦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转化方面的基础科学与工业应用研究,在二维催化材料表界面调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转化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挑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已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原创提出“铠甲催化”概念,解决了非贵金属催化剂在苛刻反应条件下活性低和稳定性差的难题,基于此研制出低能耗、长寿命电解水制氢制氧系统并实现产业应用,进一步研发出国际首套25千瓦级海水制氢联产淡水中试装置,并通过中国石化联合会的科技成果评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利用二维硫化钼富边硫空位限域双钼位点,首次实现了甲烷与氧气室温直接催化转化制C1含氧化合物;3)利用二维硫化钼硫空位限域的钼原子,首次实现低温、高效、长寿命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并与中化集团西南院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进行中试放大技术开发。在Science、Nat. Catal.、Nat. Nanotechnol.、Nat. Synth.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05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论文77篇);撰写Wiley论著章节1篇。申请专利142件,含国际/PCT专利28件,专利许可给企业4件。从事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反应的微观机制与动态过程研究。运用电子显微的原子结构成像,结合能谱与光谱分析,开发原位反应环境调变与显微图像识别定量方法,在高时间(<10ms)、高空间(<1Å)、高能量(<100meV)分辨尺度上揭示反应环境分子与催化剂的动态相互作用与微观活性机制。共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Catal.(1篇)、J. Am. Chem. Soc.(4篇)、Angew. Chem. Int. Ed.(1篇)、ACS Catal. (2篇)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仪器功能开发、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青年团队(骨干)等项目。聚焦二维催化材料表界面调控和能源与环境惰性小分子催化转化的理论研究,在二维材料晶格限域原子/电子结构调控和CO2、H2O、CH4等惰性小分子催化活化与选择性转化新过程和机制上取得了系列原创性进展。共发表文章50篇,总引用1.2万余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top 1%)。以共同通讯或第一作者在Nat. Catal.、Nat. Synth.、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1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骨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骨干)、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项目、“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等。主要从事能源催化与应用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1)碱性/酸性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开发与系统集成;(2)海水/废水制氢联产淡水技术开发与应用;(3)电解水耦合CO2、C2H2等小分子转化技术开发。以(共同)通讯/第一作者在Joule、Chem、Nat. Commun.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承担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6项;申请国内外专利73件,含国际/PCT专利20件。聚焦甲烷等能源小分子的催化转化研究,以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在Nat. Catal.、Nat. Commun.、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和Adv. Mater.等刊物发表论文14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2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大连化物所科研创新基金等;作为骨干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研究计划系统集成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青年团队计划等。获中国催化新秀奖(2023),大连化物所冠名奖青年才俊奖(2023)、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优秀创新成果(2020)、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8)和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标兵(2016)等。01 二维材料及其杂化结构的表界面调控研究重点研究石墨烯、硫化钼、层状金属及其氧化物等的可控制备及其表界面电子结构和活性中心的调控。02 铠甲催化重点研究 “铠甲”催化剂的制备,电子穿透的机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优化和调控。03 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转化过程与机制利用热催化、电催化、或热-电协同耦合技术来实现C1 (CH4、CO、CO2),空气(N2、O2),水等小分子的活化或转化;利用同步辐射XAFS、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高分辨红外等原位表征技术研究催化反应过程和机制。04 催化反应动态解析催化过程中,反应环境往往推动催化剂表面原子不断迁移和重构。借助电子显微的快速、实时、超高空间并结合光谱与能谱的高能量分辨能力;开发原位环境电镜功能组件研制与催化剂显微图像定量方法,可实现从原子分子层次观测和解析能源催化转化过程。,时长00:0705 理论计算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合大数据机器学习与智能机器人,研究催化剂表界面电子结构与活性调控机制、催化反应机理、高效催化剂的智能设计与高通量自动化筛选。06 工程化研究能源与环境小分子低温高效转化催化剂的规模化制备与反应过程的工程化放大。团队发表SCI论文105篇,IF>10论文77篇;申请专利142件,其中授权40件,国际/PCT专利28件,专利许可给企业4件,代表性文章如下:在成果转化方面,基于原创的“铠甲催化”概念,团队自主开发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铠甲催化剂整体式电极,实现了铠甲催化剂在大规模电解水制氢和生命健康等领域的产业应用。在医疗和生命健康方面,成功研制出可供人体直接呼吸的电解水氢氧仪,已通过符合中国GB、欧盟CE、欧盟RoHS和美国FDA的标准测试/认证,并建成年产10万台的生产线,已生产产品1.3万台,已有6千多个单位和个人用户。该仪器已入选《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2021》名录。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可用于高原呼吸的高原氢氧仪,并已成功在西藏那曲市人民医院应用,相关工作被CCTV等媒体多次报道。在大规模绿色氢能源制备方面,团队成功研制出250千瓦级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专利许可给企业4件,实现了成果落地转化。目前,正开展兆瓦级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研发,着力打造具备国际领先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大规模绿氢制备系统。针对近岸/离岸海上风电制氢的需求,开发出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突破了电解水低品位废热回收的技术瓶颈,研制出25千瓦级中试装置,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于2023年12月29日通过中国石化联合会的科技成果评价,认为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50千瓦级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左)和25千瓦级海水制氢联产淡水装置(右)研究中心依托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在催化材料的表界面调控拥有多种表征、测试手段,同时拥有传统多相催化、电催化、光催化研究所需的常规测试仪器、材料制备装置和相应的工作环境。在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A类),同时也是国际催化领域知名的研究中心。此外,其他合作单位可供使用的研究手段有: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SRF)和加拿大同步辐射光源(CLS)的XAFS和软X-射线吸收装置,根据实验需要,我们在SSRF的XAFS 装置上设计并研制了热/电催化原位反应装置,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CN201210562288.2),可实时监测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电子特性和配位结构的变化。在长期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团队在设备装置的自主设计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通过与国外学术研究机构和仪器公司的交流合作,吸收了许多国际上的先进设计理念。硕士研究生阶段助学金3500-4000元/月;博士研究生阶段助学金6000元/月起,上不封顶。另外我所为在所研究生和每年入学新生设置了多项冠名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新生奖学金和实习基金(总计约300万人民币/年)。培养博士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入选中国科学院专项人才计划,2人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青年优秀博士人才、1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2人获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标兵,3人获博新计划/院特别研究助理,多人获得延长石油一等奖学金、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奖励。毕业博士分别在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取得教学与科研岗位。报名时间:2024年5月8日——6月18日研究生部将根据提供的电子材料进行筛选,选中的同学再准备相关纸质版材料(签字、盖章)即可。报名步骤:(1)点击“报名通道”https://www.wjx.cn/vm/YtxBO9G.aspx或“扫码”报名。(2)微信扫码报名的同学可提前准备“大连化物所2024年夏令营申请个人信息表”(均以“学校全称-学院全称-专业全称-姓名”命名,如: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刘恒)电子版的填写工作(暂时无需打印、签字或盖章),发送时间及方式等待后续通知。**大连化物所2024年大学生夏令营第一轮通知:https://mp.weixin.qq.com/s/3qJNLO2E1jBNiL28nw6HaQ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为用户投稿上传或网络转载,如因工作失误侵害了第三方相关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侵权删除信息请发邮件至:2544906@QQ.com
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邓德会研究团队


本站推荐

    发明专利包过申请
返回顶部